欢迎访问中山市东升求实学校官网!  今天是:
站内搜索:
教学研究

过程教育视域下中小学校教育的思考

文章出处:求实学校   责任编辑:求实学校   发布时间:2020-12-28 17:05:00
       (作者:朱明照) 摘要: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中小学校推行素质教育改革困难重重、裹足不前。换用过程教育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小学校教育,我们会有新的启发和收获。
       关键词:中小学校 过程教育 人格 艺术 兴趣  规律
        基础教育是国家教育的奠基工程,中小学校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中小学校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教育的整体水平和国民的综合素质。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中小学校教育只重视分数、不注重能力,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导致高分低能现象层出不穷,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背道而驰,既浪费了国家宝贵的教育资源,又给受教育者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一、中小学校教育是一个过程
      中小学校教育的本质是提高人的质量,即提高人的素质。中小学校教育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有机体内各部分内容相互联系,不断地发展变化。同时,有机体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充满了变革和创新,保持着相对平衡、螺旋上升的一种发展态势。因此,中小学校教育要聚焦这一过程,聚焦这一过程中显性和隐性的存在。以课程为例,学校的课程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课程指的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教学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隐性课堂是指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堂。有观念性的,如学校的校风、学风;有物质性的,如学校建筑、教室布置、校园环境;有制度性的,如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组织架构;有心理性的,如学校人际关系状况、师生特有的心态等。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结果,更好注重过程本身。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学习文化知识,培养兴趣爱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中小学校教育是有规律和节奏的
        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决定了中小学校教育过程的规律性和节奏性。自然是活的,生命在本质上是周期性的。为此,中小学校教育要充分尊重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因材施教,因时施教。
       1、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重点体现个体差异。每个人的身心和智力发育的速度都不一样,"早慧"和"大器晚成"的现象就是很好的例证。在中小学校教育中,老师要客观地看待学生之间的个人差异,尊重这一差异,在教育教学进度与难度、教育教学的衡量标准、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上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让接受知识快的学生吃得好,让接受知识慢的学生吃得饱,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和发展。
       2、因时施教
      因时施教重点体现个体发展的关键期。关键期是个体对某些技能或行为模式发展有最大的敏感性或准备状态的时期。关键期内,个体获取知识、提升能力事半功倍;关键期外,则事倍功半。作为教师,我们在中小学校教育中要熟悉个体发展的关键期的分布和特点,充分利用好关键期内的宝贵时间,适时而教,让个体得到充分发展。
三、中小学校教育是一门艺术
         中小学校教育是一门艺术,是一门教人如何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理解生活、领悟人生的艺术。这种艺术不像数学公式那么简单,容易教授。它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统计学、力学、美学等诸多学科知识,是一门很难传授的艺术。要想把这门艺术传授好,以下两个方面至关重要:
       1、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
        一个人无论做任何事情都是全人格参与的过程。成人如此,学生也不例外。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学生不是机器,被动地听从别人的使唤,让做什么就能做什么。传统教育观念认为,在地位上教师高学生一等,学生处于从属地位;在人格上教师和学生不是平等关系,而是上下关系。这种观念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人格的丧失,"填鸭式"教学和"满堂灌"现象大行其道,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种做法严重扼杀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学习意识,不利于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更培养不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所以,作为教师,第一要正确处理师生人格的关系。师生人格是平等关系。在教育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学生是演员,教师是导演;学生向教师请教问题,教师为学生答疑解惑;师生之间交流互动,教学相长。第二要正确处理生生人格关系。生生人格也是平等关系。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具有独立的人格。每一个学生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不存在好坏优劣之分。教师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能因为学生的家庭背景、民族差异、性别差异、社会关系、考试成绩等因素歧视或偏袒学生。
         2、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专注和颖悟的先决条件,没有兴趣就不会有进步。好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越学越有信心;差的教学方法让学越学越厌学,越学越怕学,越学越丧失信心。为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选择适合不同学段学生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努力去发现和放大学生的优点,经常鼓励和表扬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的优点克服自身的缺点;教师设计主题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经历活动的过程,体验活动带来的快乐和享受,实现个人价值和自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中小学校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事教育工作,既要注重教育结果,又要注重教育过程;既要注重教育的规律和节奏,又要讲究教育的艺术。只有这样,中小学校教育才能培养出人格健全、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 凌道明.现代过程教育学[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2]曾茂林.过程教育研究在中国[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5)
[3] A. N.怀特海著, 黄龙保、卢晓华、王晓琳译. 思维方式[M].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
[4] A.N.怀特海著,徐汝舟译.教育的目的[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5] A.N.怀特海著,周邦宪译.过程与实在[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